TFT學期志工心得分享(上)|跨出改變的第一步
哈囉我是林庭,一轉眼到了有點尷尬要升大四的時刻,決定開始回顧我大學期間的歷程。首篇將以我在TFT的志工經驗為開場!
在擔任志工期間,不免會被問到像是「你在那個什麼TFT喔?」、「你們都在做什麼啊?」等問題,剛好趁著還記憶猶新時重新審視這段經歷做個回顧,好好地記錄下相關的各種記憶,也希望可以解答之後想申請者關於這個職位的好奇。
文章內容主要是分享我在「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」這個組織擔任109–1招募推廣組-活動志工的服務體驗以及我的看見。如果你也是對教育不平等議題有興趣,希望可以嘗試做出改變的夥伴,或是對學期志工有疑問,好奇我們到底都在做什麼的夥伴,又或者是我的親朋好友(?),都歡迎繼續閱讀下去!那就直接開始吧!
從零開始|TFT是誰?
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(以下簡稱TFT)是致力改善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,以人才培育為發展使命,希望可以達成「願有一天,台灣所有的孩子,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與自我發展的機會」的願景。
簡單來說,TFT看見台灣教育出現系統性的問題,像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、有流浪教師卻仍有所謂高需求地區缺乏教育人力。而要對付系統性的問題,則需要系統性的解方,於是TFT計畫誕生。透過每年對外招募多元背景的人才,經歷總計500小時的培力課程,進入合作學校擔任兩年教師的計畫,期待能夠翻轉台灣的教育現況。
再用一句話總結:以人為核心,慢慢影響到場域,最後改變整個系統。
(整段好繞口,會不會出現太多「系統」?)
希望我的解釋有讓你更清楚TFT一些了!如果想有進一步瞭解可以直接到官網,也可以到TFT故事棧看見更多在教育現場發生的故事。前部分談的是關於組織與TFT計畫,而我本文的主題是我參加的學期志工計畫,兩者是不同的喔!接下來的部分比較以我個人為出發點,去談我到底為什麼要來當沒有薪水的志工?介紹志工計畫的內容,以及這學期下來的個人觀察。
追本溯源|我與TFT的連結
認識TFT是在我大一參加社團時的合作社課,那時候我對一句話特別印象深刻:
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.——Mahatma Gandhi(沒錯是副標題)
就是那時候埋下的種子吧!開始關注起所謂教育不平等,不過關注程度1–5分,我自評或許只有2.5。
事實上TFT一直都有持續招募以大學生為主的志工,不過我直到大三才發現原來有這個機會是我可以參與的。適逢我剛好申請上台大創創學程(這之後又可以是另外一篇分享),暑假的迎新活動有邀請到創辦人劉安婷來演講,聽完後我對TFT好感度大加分!開學後還在熱度上的我手刀報名志工計畫說明會,種子也在此時準備要發芽。
決定報名志工!此時心態與擔憂
前面提了這麼多,回扣來談一下我當初申請時的心態與動機。申請流程是先在網路系統回答指定問題,再經過面試,皆通過則為錄取。
當時我蠻害怕我跟教育相關經驗不足,那時的想法是一心希望可以給這學年訂一個課外的目標,剛好原本就認識這個組織,參加完說明會以後覺得合作氛圍會可預期的愉快、輕鬆,就趕緊送出報名表了。但也就這樣從學期志工,續任當成了年度志工到了現在!
有點好笑,但我想表達的是我相信TFT重視的並不是要你過去經歷跟多有相關,而是重視你這個人的潛在特質。實際上無論是TFT計畫還是志工計畫,教育相關科系出身的比例不高,我也確實因為出完服務隊之後開始探索其他回應議題的方式,而志工機會的出現對我來說來得正是時候。
我把這些想法很誠實的闡述給面試官(因為他們人真的很好,不會有面試的緊張感而是會逐漸卸下心防地分享!),希望他們能從我身上看見他們看重的領導力特質,最終很幸運地輔到這個改變系了!
輔系開始|關於志工計畫
#輔一個改變自己的系
這是我參加學期志工的主題,輔一個改變自己的系。事實上比起在學校的輔系,參加志工計畫的成本相對更低,卻能從實作中得到難以細數的收穫。
學期志工比起實習生所需的時數少,依據不同組別mentor的要求,一週進辦公室時間為8–12小時。若有雙北以外的學生想參與志工計畫,則可以選擇擔任校園大使,不需要在平日進辦,只需要在每月固定的志工培訓時段上台北即可(組織會提供交通補助),參與條件對於課業外有餘裕的人相當友善。
志工培訓
📝 志工計畫=志工培訓+組別業務+(optional)跨組學習機會
取代薪水的是每月一次高強度的志工培訓,TFT會將所有志工分成約六個學習小組(learning group,簡稱LG),在每月的培訓中安排不同課程,期待小組成員彼此相互學習,而期末最後一次培訓時間為成果發表,需要向所有志工、後勤們展現這學期的成果。
以109–1的培訓為例,我們的成發主題是:
「2025年,教育不平等應該__(有什麼不同)。我們看見__(LG有感的命題),給我們五年的時間,我們從__(解方)開始,__(期望的改變)將會發生。」
不需要太擔心一個月一次的討論進度會太慢,每次培訓的講師會透過類似設計思考的模式(組織內部稱作BTC)帶領各小組推進主題的發想,也會利用許多工具幫助我們的討論更順利,像是六頂思考帽、刻意練習的思維,同時希望我們不要偏離TFT最重視的六大特質。接近成發時的後幾次培訓也會預留時間讓小組自行運用討論。這邊想強調一個我認為計畫很棒的優點,就是無論培訓內容還是業務,事情幾乎不會佔用到私人時間,讓我每次都不會拖著沉重的心情踏進辦公室!
📝 六大特質的內涵包括:以終為始、信任與尊重、擁抱挑戰、自我覺察、溝通協調、系統思考。重視的程度為何呢?是連辦公空間都以此命名!(像是我都會在擁抱挑戰的開放區域工作,週會時常在信任會議室進行。)
組別業務內容
TFT是個分工縝密的組織,招募志工時會開出不同組別的缺。報名者可以選填前三志願,每次招募的缺會視情形有些微調整。
📝 關於部門的小補充
影響力發展:又稱故事籠,主要負責對外的組織形象建立、宣傳溝通。
領導力發展:又稱右籠,主要負責TFT計畫執行相關業務。
我記得當初填了2/3在右籠,主要希望有機會接觸到偏鄉現場教師,補足參加學校社團比較少能完成的這塊,但我最後被分配到的是招募推廣組!可能我附上的資料裡大部分是參加活動的經驗,被認定比較適合辦活動吧(?)不過我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,我確實也在組內得到很多前所未有的經驗。
招募推廣組(RC)底下其實又有三個小組,分別是:行政志工、活動志工、校園大使,配到的mentor也都不一樣。而我擔任活動志工,目標是希望能發起自辦活動,讓大三以上的學生可以接觸到TFT或是教育不平等議題。所以我們的主要業務就著重在活動的事前發想與統籌,期待能在2021年的暑假前(109下學期)看見活動的落地執行。
不曉得到這裡大家會不會有個疑惑,志工的規劃以學期為單位,不過我們組內的排程是以學年為單位!沒錯,我沒打錯你也沒看錯,也就是說籌辦活動的時間軸,事前-事中-事後,我們參與的都在事前。縱使只佔了時間軸的1/3,在關於主題與形式的發想歷程也相當充實,每週週會時間mentor會先梳理專案的排程,讓我們自行安排甘特圖,並解釋為何要有這些流程,再針對各週排定的內容與我們做進一步討論。這點非常加分!能讓我們理解現在的努力是為了達成怎樣的目標,會增加工作的動力,也落實了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。
以辦理新活動為主軸,偶爾還是會有其他支線任務的參與機會,像在2020年11月,我參與了TFT受邀在活動【力世代】願景工程×社企流社會創新嘉年華擺攤。當時心情十分複雜,興奮的是因為終於有個立即性的推廣任務,恐懼則來自於我才進入TFT不到一個月,就要在對外場合向人介紹組織!幸好當天還有其他前幾屆志工夥伴來支援,從這也能觀察出TFT的向心力真的很強,前志工們甚至願意在假日自願前往幫忙。
跨組學習機會
組織辦理活動需要人力協助,會留下名額讓時間允許的志工自願參與,例如在TFT計畫招募期間會有多場協助申請者優化申請流程的Support Session,或是不定期的對外講座。我支援過的活動其一是關於職涯選擇|TFT計畫結束後,還能有什麼改變?。
當初會想前往支援,是我認為這場活動能解答我對於教師、校友的工作內容,還有他們日後職涯發展相關的疑惑。這場邀請到的校友們有繼續留在教育創新領域的,也有回頭到企業做行銷的,無論職業與背景間的差異,都讓我看見影響力的延續,確實是受益良多的經驗!
📝 小小的名詞解釋校友:在結束兩年的計畫(畢業)後,組織稱這些前老師們為校友,對應的相關事務部門有校友發展組,主要會持續追蹤他們計畫結束後是否還有持續發揮影響力,也會給予其所需的支持。
溫暖而堅定|來自志工的觀察
TFT溫暖而堅定的形象是很容易被印證的,我覺得散發這種氛圍並不只遠至組織的願景撼動人心,而是近到與你相處的每個人,無論後勤或志工,從交談之中都能踏實的感受到你是被重視、願意被理解的。
以我所在的組別舉例,在發想眾多活動提案時,我與另一位組員提了幾場大型活動,例如想要邀請社會企業/非營利組織代表進行分享會,又或是希望可以邀請劇團演出與偏鄉教育有關劇情的互動式劇場。mentor聽完後不但沒有打槍,反而還很建議我們嘗試先寫企劃書。只可惜後因時間因素+疫情影響,沒有趕在理想時程前執行專案, 不過mentor承諾我們會把這些想法收好封存,期待日後有實行的一天。
在這裡我同樣看見後勤之間的融洽互動,對於只是一週見一天的志工也是如此。整間辦公室的牆壁上充滿了金句,其實一開始覺得有點荒唐,卻又不知不覺被潛移默化,似乎大家有著共同的相信,那股堅定的力量就能穩定被輸出。
TFTer真心告白(?)
在這裡,任何意見都不會沒有價值,也因在處理事務上志工有很大的彈性,任何想法都可能成真,對於建立自信心是很營養的養分。在這裡,會讓人相信,我也可以是參與改變的一份子,去共創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。
與期初相比,這裡給我的不只是參加課外活動的證明,更多的是無形的支持與療癒,而這半年下來,我也感覺到自己的改變,變得更不怕生、更能勇敢表達意見。
感謝遇見的所有人,更感謝當初有趕死線送出申請的自己。
未完,待續
眼尖的人可能會發現我在申請動機中提到「續任」兩個字,其實標題也直接暴雷了,在109–1的志工歷程結束之後,我又申請了留任109–2的學期志工!預計還會產出一篇109–2的回顧&活動紀實,其中也包含一些整學年下來更深的一些體悟與收穫。
如果你非常有耐心地看到這裡了,那也歡迎你幫我鼓掌👏🏻(建議可以不只拍一下!),或留言你看完的心得感觸、分享出去!